前言
寒假时间转瞬即逝,为数不多的收获之一是在受到白岩松的启发后,将《曾国藩》全书(一共上中下三册)看完,略有启发,这里记录下来。
正文
本书讲诉曾国藩年轻气盛之时,历经回乡守孝,出山创建湘军,官场不顺,三败石达开,至攻克江宁(九弟-曾国荃),平定太平天国,整饬两江,被迫与捻军作战不利,到处理天津教案名声败北,最后开始新办洋务,送幼童出国学习技术,最后在矛盾与怅然中离去。
时代所限的“晚清名臣”
曾国藩在晚年多次提及天命,用了比喻,与康福提到,自己和皇上都是棋盘中的棋子,那谁是执子人呢,曾国藩答:天命。这里的天命是什么,是时代命运,清朝末年,妇人垂帘,皇子孱弱,国运衰微,到了什么地步呢,堂堂江宁,汉唐繁盛至极,现今竟然城内屋檐下,饿殍,乞丐随处可见,比起太平天国时期,竟然是比之远远不如,皇室中,恭亲王和西宫太后内斗,内忧外患,西方列强制度先进,技术先进,压迫清政府。用李鸿章的话是“三千年之未有大变局”。
曾国藩从小受到程朱理学理学,孔孟熏陶,心中把忠于皇室作为立人为本的标杆,自创湘军,希望也是帮助君主,使天下太平,百姓过上好日子,心只是可惜,天命不从,若是汉唐鼎盛时代,曾国藩一定可有所为,流芳百世,可惜时代变化,恰恰是忠于皇室,忠于国运衰微的皇室让他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。
曾国藩在晚年的时候心病严重,一心希望世间太平,让人民过上好日子,可事与愿违,街头百姓无饭可吃,山头绿林强盗与官府打为一片,官僚腐败彻底,细细一想,自己用了十几年的生涯创立湘军,最后攻下江宁,平定太平天国,又是为了什么呢。书中说曾国藩晚年在与郭嵩焘的交谈中,郭嵩焘大力批评曾国藩居于忠于皇室的“小节”,而不顾民族和中华命运的“大节”,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这次交谈,但是相信若有机会与曾国藩对话,这也是作者心中想表达出来的意思吧。
曾国藩也只是时代轮换下的一个可怜人了。
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弟子,在书中,曾国藩知道自己时日不多,在晚年与所有健在的人,一一作了告别,包括他最得意的弟子——李鸿章,此后书中再无李鸿章出现,我感兴趣的是李鸿章是怎么想的呢,众人熟知的是李鸿章也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,被称作是“中国的俾斯麦”,在曾国藩去世之后,本书已经结束,但历史没有,李鸿章一直作为晚清的执掌大臣,签署了各个辱国条约,李鸿章又是怎样的心理变化呢,还有军事天才,左宗棠,他在面临外忧内患的情况下又做了什么,,思考了什么呢,历史的趣味大概就在这里了。